東西橫貫公路開工於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歷經三年九個月又十八天,於民國四十九年五月九日正式完工通車,工程由台灣省公路局下設「橫貫公路工程總處」專責辦理。當時參與工程建設的除了榮民工程總隊為主外,並包括陸軍步兵、軍事監犯、職訓總隊、暑期學生戰鬥訓練之青年工程隊及各公民營廠商等。在前人不畏艱辛,終持人世之斧,竟未世之功,斧鑿而成今日之中部橫貫公路。東西橫貫公路在台灣公路發展史的定位,除了工程的艱鉅外,經國先生的親力親為亦為國內任何一項建設之望塵莫及,經國先生除事先之親自履勘定線外,在不到四年內,根據紀錄至少有十九次親自陪同中外貴賓至現場就施工情形進行說明,至於他個人至施工現場或就施工情形垂詢慰勉之次數更是不可勝數。而此條公路的修築期間,因地震、颱風及工程進行期成造成人員的傷亡更是無法計數。據施工人員表示,因颱風來襲,一夕之間整個工地的人與物轉眼成空;而施工期間,工程人員因施放炸藥而走避不及,英靈永存東西橫貫公路者更是時有所聞,要說東西橫貫公路是一條以先人碧血釀成之「釀碧之路」實不為過。東西橫貫公路路線分為主線、支線及供應線,主線由東勢經梨山、大禹嶺,再沿立霧溪經關原、慈恩、洛韶、天祥而至太魯閣,全長190.830公里,編定為台八線公路;支線由梨山北行經武陵而至宜蘭,全長111.7公里,編定為台七甲線公路;供應線則由霧社經鳶峰、昆陽接大禹嶺與台八線相接,全長41.719公里,編定為台十四甲線公路。民國四十九年東西橫貫公路的完工通車,就道路功能言,縮短台灣東西部的運輸路程,同時由於道路的暢通,使東西橫貫公路兼具經濟、國防及觀光等多項意義。尤其在當時,由於公路的完成,代表「人定勝天」的時代意涵,對於台灣當時的政經環境,更具有安定民心、促進經濟發展的歷史定位。東西橫貫公路的完成,除了提供「路」的基本運輸功能外,由於公路路線由海平面到三千餘公尺的合歡山區,氣象的變化及海拔高度的差異造成沿線景致一日數變,有太魯閣峽谷景觀的奇與峻,有碧綠、關原雲海變化的幻與不定,而合歡山四季分明,春天萬物甦醒的柔,夏天百花齊放的豔,秋天登高望遠的幽,冬天為雪白頭的冷。東西橫貫公路早期是台灣八景之一,民國七十五年列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在在都因公路的暢通而帶動國民旅遊的盛行。